孝感天地说

    中华海氏网 2012年7月21日 海文贵


《古兰经》说:“我曾命人孝敬父母”。圣人说:“断绝赡养的人进不了天园。”孔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为人的根本!”
“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为人之本。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不管是中国或是外国,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的优秀道德品质是可以超越时代和社会阶层而普遍受到肯定和赞美的,“孝道”即是其中之一。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不孝”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老祖宗留下的公序良俗被糟蹋得伤痕累累。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于利益的狂热追求不断升温,猛烈地冲击着、撕咬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于是有人道德底线失守,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人感慨,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什么亲情、友情、感情,都已打上了金钱的烙印。
“孝道”作为儒家文化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浸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
关于孝道,《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好好对待之意,指子女能好好地侍奉父母亲人。“孝”是做儿女的义务,子女幼小时受到父母抚育、培养,当父母年老、体弱、多病,赡养照顾他们,是天经地义的责任。父母衰老,不能动作,子女养之,此亦子女之“义务”,父母之“权利”。为子女,必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道”是一个涉及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甲骨文中的“孝”是一个会意字,由儿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意思是人老了,行动困难,应由子女扶持。古人对孝道的解释有合理的一面。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儿女们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去周到地照顾父母,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
教化百姓和睦相处,没有比用奉送父母的孝道更好的办法了。百善孝为本。孔子将孝道的内容归纳成为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家庭内,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在社会上,尽职尽责,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上有许多善行美德,每个人的身上也都存在着不同的优良品德,为什么儒家提出“百善孝为先”呢?是因为许多善行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孝行”的起源。孝行来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的情感很多,但是只有一种爱的付出是本能的,不讲回报的,是心甘情愿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她最执着、最真诚、最持久,她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最强。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鸦知吐哺,羊知跪乳”飞禽走兽也有着本性的孝,也同样爱护自己的子女。她是有情世界一切生命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是世界上最圣洁、最广博、最深厚的爱;她是一个弱小的新生命降临世界时所得到的第一件馈赠。人类由此而产生的第一个善念,那就是孝心,此孝心经过不断地培养,成长扩展,就会产生许多的美好情感,就会形成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儿女拉址大,付出了无限的心血和爱意,人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心理,这种回报的心理就是“孝道”的精髓。对父母的养育产生了报恩的孝心,进而扩展到对于传授自己知识、教导自己做人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回报之心;我们的一切所得,都缘于别人的“所施”,因而产生了一种博大的爱心。就是圣人的“仁爱之心”,也就是“仁”。这种报恩的情感,对于天地而言就是敬畏之心;用于对民族,国家、事业,那就是忠诚之心;用于对朋友,那就是友爱之心,用于对社会,对自然,那就是热爱之心……
一个人有了仁爱之心,他自然就会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疾恶如仇,由此而产生正义的情感,这就是“义”;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产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表现为有礼而不轻慢,这就是“礼”,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会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开启智慧,这就是“智”,有了感恩之心,与人交往自然就会诚信无欺,这就是“信”。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人的优良品德都是从这种感恩之心培养出来的,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长大成人之前,我们要接受父母和社会的养育,这是一种受恩的过程;自食其力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对父母和社会进行回报;而在我们年老体衰的时候,我们仍要接受子女和社会的照顾,这还是一个受恩的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人的一生应该以一种感恩之心来对待社会和他人。
“孝道”,应当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核心和底线。一个人要是对父母的孝心也丢失了,这个人就不可能有基本的道德良知。难以想像,一个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有一颗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又怎么有一颗报国之心呢?把祖国比作母亲,其实就是蕴含着一个人的道德本质。《永远的邓小平》一书介绍夏伯根“虽是继母”,邓小平依然如待亲生母亲一般孝敬。
我国有着悠久的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早在汉朝,统治者就以孝治天下。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就记载着最早的养老令。如今,中华民族的养老敬老风气更加得到发扬。重阳成了我们的敬老节。四川省政府规定:“要把尊老敬老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的内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一律不予提拔任用,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联合国确定1999年为国际老人年,主题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重要前提是代际和谐。两代人之间,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家庭内的,都要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以实现几代人共同利益。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这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新时代的治国方略最基本的应该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儿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儿女赡养父母,不仅在于反哺的良心,而且也是做儿女的责任。既有道义责任,又有情感责任,还有法律责任。
几千年来,“孝道”已成为中华民族伦理教化的金科玉律、炎黄子孙做人处世的道德准则,老年人颐养天年的精神支柱,为人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感天地!
 


分享按钮>>丁家湾、鸦儿川海姓家族基本状况
>>国象大奖赛战罢三轮 侯逸凡与居文君成和